防控金融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头戏。日前,银保监会负责人在2021年陆家嘴论坛上发言时表示,当前在防范金融风险工作中要严密防范影子银行死灰复燃。
鲍威尔于美联储6月政策会议后的表态相当于向市场宣告,货币基调要转向紧缩了。为应对滞胀,美联储迫不得已,扭扭捏捏地迈出了“一小步”,可市场反应依旧强烈,尤其是资本市场果断切换为“振动模式”。从历史上看,美联储确实凭借放水多次“成功应对”了危机。这背后的逻辑是,美国凭借美元霸权,一次次让其他国家替其支付解决内部矛盾的代价。如今,钞票已经印到了这个地步,再印下去弊大于利,紧缩成为唯一剩下的选项。不过,紧缩之痛痛彻心扉,美联储想要通过轻步缓行无痛复苏,怕是难度不小。
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银行业在党的领导下发生历史性转变,取得跨越式发展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持续提升。展望“十四五”,银行业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,更好服务实体经济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。
针对银行保险机构监事会履职中存在的“硬伤”,银保监会在《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》中设立监事与监事会专章,对有关细节进行明确,足以看出监管部门对监事会履职的重视程度,而且有助于促使监事会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“普惠金融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。”近期,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新网银行联合发布的《数字金融实践助力普惠金融研究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显示,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绩斐然。借助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,我国普惠金融逐步实现商业可持续、成本可负担、机会可均等,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精准度、覆盖面与便捷性。数字普惠金融实践更是走在世界前列,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,金融服务的使用程度、可得性和服务质量都得到了稳步提升。
自欧债危机发生以来,量化宽松便成为欧洲央行以及欧盟机构决策者的关键经济调整工具。2015年初启动后,市场反应一度强烈,欧洲经济亦逐渐显现出强劲复苏的曙光。但随后受恐袭、英国脱欧等影响,欧洲央行不得不在泡沫经济和持续衰退之间作出艰难抉择,一再延后量宽退出期限。
5月份,“经济日报—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”为44.3,与上月持平。分项指数“四升四降”。其中市场指数为39.5,下降0.2个点;采购指数为42.2,下降0.2个点;绩效指数为44.5,下降0.1个点;扩张指数为42.8,上升0.1个点;信心指数为41.1,下降0.3个点;融资指数为53.2,上升0.3个点;风险指数为49.2,上升0.4个点;成本指数为63.2,上升0.3个点。自2020年5月以来,小微企业运行指数稳中有升。
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,美国的超宽松财政货币政策正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之中: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,持续加大的通胀压力推升政策退出预期,但市场对政策动向又高度敏感,处理不好极易引发市场动荡,真是政策用不好却又退不掉。
设施农业促增收。 6月3日,河北省阜城县漫河镇后八丈村瓜农在大棚里展示收获的甜瓜。近年来,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在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,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果蔬产业,推进农业观光园和生态采摘园建设,有效带动种植户增收,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。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
多年以来,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一直追求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,最近几年金融稳定也日益受到重视。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,全球市场都在密切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何时转向收缩。这或许是鲍威尔的“诺曼底时刻”,但新兴经济体无疑会视其为“珍珠港”事件。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“十四五”的重要规划部署,是新时代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是金融系统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根本遵循。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,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,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这是“三农”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,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,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,深化农村改革,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,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。